[《習坎文摘》第34期]"新課堂"呼喚"新教師"
——聚焦新課堂背景下的教師專業成長
作者/來源: 中國教師報 發表: 2011-07-06 21:18:56 瀏覽: 14681 次
本期對話嘉賓
盧志文 江蘇省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
包春華 江蘇省通州金沙中學副校長
李炳亭 《現代課堂周刊》主編
褚清源 《現代課堂周刊》副主編
特約對話主持:李玉佩 江蘇省揚州寶應中學語文教師
專業是立業之本。專業成長是每一位教師的發展訴求。對教師而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課堂形態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新課堂必然呼喚教師教學方式的轉型,必然催生一批新型名師的出現。那么,新課堂對教師提出了哪些挑戰,一線教師如何實現教育行走方式的轉變,又如何能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請關注本期“問道”中幾位嘉賓的獨特闡釋。
“新課堂”呼喚“新教師”
教師成長的第一路徑在課堂
教師專業化一般情況下必須有目的性和指向性,即實現“師生相長”。必須尋找到一條促進和形成師生發展的“雙贏”路徑。
李玉佩:對于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對他們的專業成長有何要求?
包春華:教師要獲得職業生涯的成功,就必須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通過有效的職業生涯計劃和管理,使自己的能力、技術、價值觀等沿著更高的目標,不斷追求、不斷實現。我們要求青年教師第一年要在課堂上教得有趣,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樹立良好形象。第二年,要做到教得扎實,能靈活駕馭教材。第三年,達到學校所提出的學科教學的各項要求,形成穩固的、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褚清源:教師成長的第一路徑在課堂,我把教師的專業成長理解為三個層次,即專業技能、專業素養、專業思想。教師第一階段的成長主要是通過模仿來提升教學技能;第二階段的成長主要通過理論學習和自我反思積淀專業素養,豐富并提升教學經驗;經歷了前兩個階段的學習,第三階段的成長就是要尋求突破,通過自己專業素養的積淀和敢于創新的精神,總結出自己的專業思想。遺憾的是,有的教師始終無法抵達第三階段,有的教師由于教育理想的缺失,甚至一輩子走不出第一個階段。
李炳亭:教師專業成長一般情況下須有目的性和指向性,既實現“師生相長”。須尋找到一條促進和形成師生發展的“雙贏”路徑。而要實現這個雙贏,首先要認識清楚,雙贏的路徑在課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主導”,他必須有能力發揮主導作用。這個能力包括三個內涵,即教師的道德和人格、教師的觀念和方法、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基本學科技能,這才是我們認為有意義的專業化。教師專業化必須是基于學生和學習“兩個學”而發生的。對教師而言,最主要的其實就是研究學生,了解學情,指導學法。
敢于跨越“雷區”和“高原區”
教師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要敢于沖破周圍的“雷區”和自我發展的“高原區”。
李玉佩:青年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希望,是學校改革的中堅力量,學校應當如何為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提供適合的土壤與環境?
盧志文:學校要靠老教師“看家”,靠中年教師“當家”,更要靠青年教師“發家”。青年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希望。我們并不缺乏對青年教師專業成長重要性的認識,但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策略選擇上則誤區眾多:致力對“長板”的加長而忽視對“短板”的補短;重視教師個體專業成長路徑的探索而忽視對教師整體專業發展水平提升的研究;對教師個體專業發展普適性的路徑選擇研究薄弱;對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普遍存在以“專業化”代替“職業化”的現象。
我們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策略有兩條:“個體引領提高”和“群體規范保底”。對于教師個體,堅持“三專”模式,即通過“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成長共同體”,促進教師個體的專業成長。對于教師群體,走以“職業化”促進“專業化”的道路,整體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強調職業門檻、職業底線、職業規范、職業操守,同時健全選拔機制、評價機制和淘汰機制。
包春華:一方面我們要努力讓青年教師站穩講臺,用嚴謹的教風、科學的態度、求實的精神影響青年,使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我們給青年教師加碼壓擔,以激勵其不斷奮進。具體做法:一是分層加碼。我們將青年教師群體分為A、B、C三類,A為骨干類,B為勝任類,C為尚需努力類。骨干類教師,對其諸方面提出高標準嚴要求,使他們向更拔尖的目標努力。勝任類教師,則要求他們以A類為榜樣,激勵他們早日成為骨干。尚需努力類教師則側重于事業心責任感的再熏陶,幫助他們盡可能地上一臺階。其目標是壯大A類隊伍,縮小C類隊伍。二是委以重任。在青年骨干中,我們挑選管理能力強的兼任管理職務。
把一個煤球投入原本燒得很旺的火爐中,它能夠很快被點燃,青年教師的培養就是要形成“火爐效應”。學校嚴格嚴謹的教學風氣,團結協作的學術團隊,良好的學術氛圍,前沿的科研課題,就是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旺火爐”。
褚清源:專業成長不能“摸著石頭過河”。專業成長關鍵在于自我意識的覺醒,成長的動力是內生的,而非靠外力來推動。當你擁有了教育的職業理想,你就會對工作充滿激情,有了激情就會萌生成長的愿望。成長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教師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要敢于沖破周圍的“雷區”和自我發展的“高原區”。所謂“雷區”,就是周圍環境的干擾,不要因為外界的干擾而與平庸為伍;所謂“高原區”,就是成長到一定階段,會感到孤獨,會發現始終在原地徘徊,無法走出自我。這個時候首先是要堅持,堅持就可能成功。
強調課堂標準就是發展專業化
強調課堂教學的標準化就是尊重學生,就是落實新課標要求,就是扎扎實實地推進素質教育,就是在發展教師的專業化,就是在堅定不移地追求好教育。
李玉佩:有人說,課改就是改課,那么,對于一線教師而言,來自課堂變化的挑戰有哪些?
褚清源:今天的課堂形態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教學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記的單向輸送,不再是讓教師從“一桶水”向“一杯水”傾倒的簡單行為,學生不再是被灌輸知識的容器,教師已不能只傳授自己知道的知識,還要與學生一同了解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教師不僅要擁有“一桶水”,更要成為“自來水”和帶領學生尋找“水源”的人,教師不僅要成為引導學生學會知識的“經師”,更要努力成為關注學生精神成長的“人師”。這一切都迫切需要教師不斷吸納新的理念,接受新的培訓,成為新課堂下的新型教師,教師專業成長這一命題因此被新課堂的需求逐漸放大。
李炳亭:今天的教育,再從理念到理念,是解決不了課堂效率的現實問題的。高效課堂倡導教師從實踐入手,從“方法和途徑”中尋求突圍,找到一個“支點”,切實撬動課堂系統,以此來推動學校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相長”。“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從方法中尋找方法,從問題中解決問題,這是高效課堂的行動哲學。因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校應該首先引導教師在“教”和“學”的觀念上認識到位,洗去陳腐,剔除頑固和保守,樹立“學為至上”的課堂觀。高效課堂中教師必須熟練操作和駕馭課堂教學模式,離開了模式,課堂教學就失去了“標準”。強調課堂教學的標準化就是尊重學生,就是落實新課標要求,就是扎扎實實地推進素質教育,就是在發展教師的專業化,就是在堅定不移地追求好教育。
閱讀三度:高度、精度、厚度
打破教師之間的各種隔膜,形成對話的傳統,在專業閱讀、專業寫作的基礎上,借助專業發展共同體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李玉佩:教師專業成長中有沒有關鍵詞,一線教師如何準確把握成長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包春華:我31歲走上校長崗位之前在一線任教,我以為,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是要盡可能地多學習,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對自己的專業成長保持一種自覺狀態,及時調整自己的專業發展行為方式和活動安排,努力達到理想的專業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做“學習型教師”應當成為每一位教師追求的目標。
盧志文:教師專業成長是建立在反思性實踐基礎之上的。剛才我提到教師個體的“三專”模式。專業閱讀是一種吸納,專業寫作是一種梳理表達,專業發展共同體則是一種境域。專業閱讀要關注“三度”——高度:理論擴展視距;精度:專業滋養底氣;厚度:文化點燃靈性。專業寫作要強調理解與反思;強調與實踐相關聯,把做得精彩、活得精彩,作為寫得精彩的前提;強調客觀呈現,從事嚴謹規范的學術寫作而非浪漫抒情的文學寫作。“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打破教師之間的各種隔膜,形成對話的傳統,在專業閱讀、專業寫作的基礎上,借助專業發展共同體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褚清源:剛才我談到教師專業成長的第一階段,是通過學習別人的經驗來促進自身教學技術和教學行為的變化,也就是說教師專業成長的切入點和突破點在課堂,解決了課堂上的問題,也就贏得教師專業成長的第一步。因此,教師要善于從課堂中發現問題,然后把問題當作小課題來研究,秉承問題即課題,行動即研究的策略,把一個個小問題做深做透了,課題研究也就有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