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新聞網》:重視低碳研究 沙市中學師生同獲"環境小碩士"稱號
作者/來源: 宋飛 發表: 2012-04-16 17:07:03 瀏覽: 14262 次
荊州新聞網消息(記者王煌燕通訊員宋飛) 在農田施肥過程中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減輕農業污染?如何在生活中減少垃圾的產生?這不只是專業人士考慮的問題,也是沙市中學第二屆“環境小碩士”項目組研究的課題。
昨日,記者從沙市中學獲悉,該校4名老師和10名學生獲得了國家環保部宣教中心和瑞典隆德大學聯合頒發的“環境小碩士”項目結業證書。
幾易方案只為貼近生活
“環境小碩士”項目(YMP)是瑞典隆德大學開發的青少年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遠程教育項目。據悉,目前全國已有150余所高中成為該項目試點學校。2009年,沙市中學引進此項目,迄今已有7個小組進行了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
為期四個月的學習,讓學生感覺最困難的是全英語的教材和實踐作業。為了完成課題,學生們到農場實地調查,到農科院請教專家;為了普及環保知識,學生們主持環保宣傳講座,自制公益展板,發放環保購物袋。
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動方案,其實是學生們幾易其稿最終定下的。“一開始我們想到改造太陽能,改造食堂筷子架,但這些很難應用到生活中。”“環境小碩士”項目學員、高二學生范雨佳說,此次“環境小碩士”實踐作業中有一個主題,用經濟實用的方法宣傳環保概念。在一次社會調查中,同學們發現購物場所塑料袋浪費現象嚴重,于是有了"發放環保購物袋的主題。
同學們還找到了一家眼鏡連鎖企業做贊助,發放了4000只無紡布環保購物袋,號召市民減少實用不可再生資源。為了節省成本,就連購物袋上印的環保標識,都是學生們自己設計的。
欲當“小碩士”先過面試關
做調查,搞科研,“環境小碩士”忙得不亦樂乎。不過,想要參加這個項目并非易事。連續兩年參與該項目的輔導教師沈金京說,由于課程語言是英語,對項目參與者的要求較高。成為“環境小碩士”必須經過學生申請、面試等層層考核。本次結業的十名“環境小碩士”都是百里挑一選出來的。
沈金京介紹,2009年至今,學校舉辦了兩期“環境小碩士”項目,共有三十名學生獲得結業證書。“環境小碩士”主要利用學生課余時間上課。學習分為兩個階段,包括全英文理論學習和提交實踐成果。學員通過課上集中討論學習和課下網絡遠程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完成規定項目的學習課時、作業和實踐研究。然后借助網絡平臺提交課程作業,還可以與全球同齡人一起討論環境問題。“有的作業看似很怪,實際上是在引導學生利用開放性思維宣傳環保概念。比如有一道作業是說出一塊磚20種以上的用途。在平時,我們很少注意這些問題。”沈金京說,“環境小碩士”項目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文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打開視野,提高實踐能力和保護環境意識。
“環境小碩士”研究項目獲創新大獎
“環境小碩士項目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生實踐的熱情,同新課改的宗旨不謀而合。”沙市中學副校長趙文華說,從2009年參與此項目以來,師生非常關注環境問題,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中。目前“環境小碩士”項目已納入該校校本課程進行課程教學探索。
近日,從第27屆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傳來消息,沙市中學學生四項科技創新成果入圍終評展示活動,入圍成果在全省中小學中名列首位,其中包括了“環境小碩士”項目的部分科研作品。
據悉,去年該校第一期“環境小碩士”科研課題《公交概念車的設計》和《荊州市郢城鎮黃山村秸稈利用的初步探究》分別獲得了第26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和二等獎。

原文鏈接:
http://news.jznews.com.cn/system/2012/04/13/0103690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