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燕成 一、教師簡介
主講教師:李燕成,湖北省沙市中學思想政治教師,法學、文學雙學士,已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
二、課程簡介
(一)課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常見法律部門(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則,掌握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條文。
學會運用法律思維分析實際案例,提高辨別是非、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如在消費糾紛、校園侵權、網絡安全等方面能依據法律做出正確判斷。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模擬法庭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深入理解法律知識的內涵和應用。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法律問題,收集相關案例資料,鍛煉學生的證據收集與整理能力,以及邏輯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使其樹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的觀念,自覺遵守法律法規,養成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
培養學生的公平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關心社會法治建設的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法治宣傳活動,為構建法治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課程設計
1.課程內容
(1)法律基礎模塊:介紹法律的起源、發展和基本特征,講解我國的法律體系框架,包括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的地位和作用,讓學生對法律有一個宏觀的認識。
(2)生活法律案例剖析模塊: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中的法律案例,如校園欺凌中的法律責任、網絡購物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房屋租賃中的合同糾紛等。通過對這些案例的詳細分析,引導學生理解相關法律條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違法行為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
(3)法治思維培養模塊:教授學生法治思維的方法和技巧,如權利義務觀念、合法性判斷、程序公正意識等。通過案例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法治思維的重要性,并逐漸形成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的習慣。
(4)法治實踐模塊: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司法審判的過程,包括起訴、應訴、庭審辯論、判決等環節。同時,安排學生參與法治宣傳志愿者活動,如走進社區、學校進行法律知識講座或發放宣傳資料,將所學法律知識傳播給更多的人。
2.課程結構
本課程共8課時,法律基礎模塊約占1課時,生活法律案例剖析模塊約占3課時,法治思維培養模塊約占3課時,法治實踐模塊約占1課時。各模塊之間相互關聯、逐步遞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課程實施
1.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以生動具體的法律案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閱讀案例材料,然后組織小組討論,最后進行全班交流分享,教師再進行總結點評,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情境教學法:創設各種與法律相關的情境,如模擬法庭場景、角色扮演情境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法律問題的產生和解決過程。通過情境教學,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更好地將法律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3)小組合作學習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性特點,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5人左右。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共同完成案例分析、資料收集、模擬法庭等任務,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4)講授法:對于一些法律概念、原理和條文等基礎知識,采用講授法進行講解。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注重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邏輯性,結合實例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法律知識。
3.教學資源
(1)教材編寫: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提前進行問卷調查)和課程目標,編寫適合高中學生的《法眼看萬象》校本教材。教材內容以案例為主,輔以相關知識講解和思考問題,圖文并茂,生動有趣,便于學生閱讀和理解(正在著手準備)。
(2)多媒體資源利用:收集和制作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視頻、音頻、圖片等多媒體資源,如法律紀錄片、法治宣傳動畫片、典型案例視頻等。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吸引力。
(3)案例庫建設:建立豐富的法律案例庫,包括經典案例、熱點案例、本地案例等。案例庫中的案例將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更新和補充,為案例教學提供充足的素材支持。(主要是利用好中國裁判文書網)
4.教學評價
(1)課堂表現評價: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表現欲、團隊協作能力等,包括是否積極回答問題、是否主動參與小組討論、是否能夠傾聽他人意見并提出自己的見解等。通過課堂觀察記錄和學生自評、互評等方式,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綜合評價。
(2)作業評價:布置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作業,如案例分析報告、法律小論文、模擬法庭腳本等。教師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從作業的完成質量、法律知識的運用準確性、分析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等方面進行評價,并給予針對性的反饋和建議。
(3)實踐活動評價:對學生在模擬法庭、法治宣傳志愿者活動等實踐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評價。評價指標包括活動策劃與組織能力、法律知識運用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通過實踐活動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法治實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四)課程方式
1.課堂講授
在課程開始階段,教師通過課堂講授的方式向學生介紹法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體系,為后續的案例分析和實踐教學奠定理論基礎。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將結合生動形象的例子,使抽象的法律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2.案例分析
精心挑選具有代表性和啟發性的法律案例,印發給學生或展示在多媒體上。學生先自行閱讀案例材料,然后分組進行討論分析,探討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問題、相關法律規定以及解決方案。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闡述小組的觀點和理由。最后,教師進行總結點評,指出學生分析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3.模擬法庭
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扮演法官、律師、當事人等不同角色,模擬真實的法庭審判過程。在模擬法庭活動中,學生需要撰寫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法律文書,進行庭審準備、庭審辯論等環節。通過模擬法庭活動,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司法審判的程序和規則,提高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4.小組討論
針對一些復雜的法律問題或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將積極參與各小組的討論,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啟發,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問題。
5.課外拓展
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法律書籍、觀看法治節目、關注法律新聞等,拓寬學生的法律視野。同時,鼓勵學生參加法治講座、參觀法院、律師事務所等法治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法治社會的感性認識。通過課外拓展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
(五)上課地點:高一教學樓303教室